欢迎登录忻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要闻 > 市政府要闻

黄河“几字弯”上的绿色答卷——偏关县一任接着一任干 砥砺五十载攻克“三北”工程建设坚中之坚纪实

  时间:2024-06-07        大    中    小      来源:忻州日报


编者按:

20236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 

我市偏关县作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主战场,牢记嘱托,挺膺担当,坚持不懈植树造林、改善生态,取得了治山增绿、涵水固沙的阶段性成效,奋力谱写“三北”工程建设新篇章。 

今日,《忻州日报》刊发了偏关县一任接着一任干,攻克“三北”工程建设坚中之坚的文章《黄河“几字弯”上的绿色答卷》,本公号现将全文编发如下,以飨读者。 

 

 

持续50 年的植树造林,使得“三北”防护林工程偏关段已初具规模,连片的荒山铺满了绿色,全县40%的绿化率筑牢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屏障。张存良 

20236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指出,要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作为这场攻坚战的主战场,偏关县牢记总书记嘱托,围绕“三绿”战略,坚持不懈植树造林、改善生态,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取得了治山增绿、涵水固沙的阶段性成效,如期完成国家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阶段性任务。2022年至2023年完成人工造林9.83万亩、退化林修复工程6万亩、森林抚育2.25万亩。
从不足4%40%,全县绿化率提高36个百分点。“一任接着一任干”,让偏关县的土地由黄色变为绿色
绿染山河万物新,“植”此青绿添新颜。

 

绿树成荫的偏关县城。张存良 

413日,偏关县水泉镇水泉村南山上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偏关全县600多名机关干部和志愿者正在参加义务植树。挥锹铲土、扶直苗木、培土围堰、提水浇灌,一棵棵新种下的树苗迎风挺立,展现出勃勃生机。
“县直机关干部带头义务植树在偏关县已经坚持了50年。从1974年开始,历届县委县政府坚守着‘换书记不换主意,换县长不换主张,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干给一级看’的信念,以把‘穷山恶水’变成‘青山绿水’为己任,坚持开展植树造林、生态建设。截至目前,全县绿化率达到40%,为偏关筑就了生态屏障,铺就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偏关县委书记杨晓宏说。
据资料显示,偏关县植树造林史还可以追溯到1942年。当时偏关县抗日政府就作出“人栽一苗树、户保一片林”的决定,动员沿关河的各村群众利用河湾边缘栽植杨柳树。1955年,偏关县采用造林一亩赈济3元、植树一株赈济5分的办法推动植树造林。1975年,县里提出了“千池亿坑万亩田”的生态治理目标和“沟底打土坝、坡上搞绿化”的思路,渴望实现“绿我黄土地,富我偏关人”的梦想。
偏关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以“栽树就是栽历史、栽人文、栽政绩,造林就是造生态、造绿色、造财富”的理念,以机关干部义务植树为带动,在不同时期开展全民植树造林运动、造林专业队奋战、户包治理小流域和世行工程、生态造林工程、林草生态脱贫项目等改善生态环境的工程建设,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梁峁山间打响了覆盖全县域的“河山绿化”人民战役。
“到1977年底,偏关绿化率还不足4%,50年来为了打好造林绿化总体战役,偏关县全民总动员。每年春季、雨季、秋季,机关干部带动千家万户上山植树,先后在火头沟、楼沟乡迤西村石洞洼、陈家营乡南山、老营镇凤凰山等10多处地方义务植树,累计造林6万多亩。”偏关县一位从事林业工作多年的退休干部介绍说。
“如今,我们要紧握传递了50年的绿色接力棒,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合理布局绿化空间,强力推进生态建设,绿化好山西西大门,树立偏关新形象,确保‘一泓清水入黄河’。”偏关县县长高跃龙说。
围绕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偏关县提出了“12433”工作目标。即筑牢“一道屏障”,在巩固原有绿化工程的基础上,按照“新旧工程相融、生态廊道相通、美丽村庄镶嵌、景区节点靓化彩化”的格局,筑牢黄河、长城生态防护屏障;打造“两条廊带”,以黄河、长城两条1号旅游公路为轴线,打造集生态景观、文旅融合、休闲康养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廊带;亮化“四条通道”,围绕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促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对黄河1号、长城1号、209国道、249省道4条通道进行亮化;聚焦“三个结合”,坚持增绿与增收相结合、增绿与增效相结合、增绿与增景相结合;实现“三个统一”,通过以绿增景、用绿增产、靠绿增收,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80年的艰难探索,50年的持续接力,偏关县的荒山秃岭已经被染出层层绿色。
过去遇到大雨就泥沙翻滚的关河,如今清水潺潺。偏关人凭着那股执拗劲,将树苗栽满干石山坡,锁住了水土,恢复了生态
在偏关县城长期居住的人们,至今仍记得发生在1979年的那场大洪水。“当时县城南门外的关河河水暴涨,洪峰裹挟着大量泥沙漫过河堤,直接就冲进县城,好多人家都受了灾。”在县城居住的李仁厚老人提起这次灾害仍然心有余悸。
据水文站的实测数据显示,那年最大洪峰流量达到了2140立方米/秒,含沙量极高。作为偏关的县河、黄河上的一级支流,过去遇到大雨就泥沙翻滚的关河,现在却很少发洪水,水流清澈。
“当时山上缺少植被覆盖,碰到大雨天气,水土流失厉害。现在好多了,虽然很多树苗还没成林,但是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的效果已经很明显。”偏关县林业局副局长王毅指着老牛湾镇马道咀村山头上还未长高的侧柏介绍说。
“偏关县大部分区域属于干石山区,满山都是石头,要想栽树,只能在石头上刨坑。”正在山头上带领工人植树的该县占虎造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占虎说,“用炮和电钻打树坑,一天也就能打出二三十个,然后把树坑周围的薄土收集到坑里,如果不够,只能一袋一袋往山上背土,填到坑里再种树。水也一样,有条件的地方拉根管子浇水,没条件的也只能靠人背水。”今年60岁的高占虎从上初中开始就参与了偏关的植树造林。
“现在道路畅通,还有各种车辆、设备助力。偏关刚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时,条件比现在艰苦多了。路不行,苗木要用骡子驮,一天差不多走10里路只干一件事,就是栽树。山上经常风沙四起,不见天日,很多人累哭了,但哭一阵,又接着干。”高占虎抹一把额头的汗水,憨憨一笑。
工人们植树的马道咀村,属于黄河一级支流杨家川河流域,是“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主战场。依托黄河流域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治理工程在今年春季打响。高占虎们每天早晨六点多就出发了,直到晚上七八点才回家,中午吃点干粮、喝点水,一天都在山上。
偏关县的绿化不仅受干石山的困扰,还受沙化土地的威胁。老牛湾镇草垛山村便是山西省沙化土地重点区域,也是偏关县沙化土地主要防护区和沙尘东进的通道之一。为阻止土地进一步沙化,偏关县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统筹开展减沙控沙、防沙治沙、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污染防治等工作。
                            

偏关县绿化工程。偏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他们实施了草垛山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原生灌木平茬复壮、栽植乔木树种、调整林分结构等,提升林地自我修复能力,增强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目前沙化土地由原来的半流动半固定状态全部转换成了固定状态。
大风天气减少,沙尘暴几乎消失。蔓延开的绿色构筑起强大的生态屏障,抵挡住了风沙,改善了环境
记者在天峰坪镇天翅湾村采访时,正赶上下雨,密集的雨点不停地落入附近的侧柏林里。这片未成林2022年完成种植,树高只有1米多点。“这雨如果下到火烧洼林区,最少还能增加50%的雨水量,那边的树木已经成林,形成了林区小气候。”王毅看着眼前的树苗,憧憬着成林后的模样。

 

偏关县绿化工程。偏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火烧洼林区在偏关县东南,总面积达到8.6万亩,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种植的人工林区,如今呈现出层林尽染、生态宜人的景象。经过50年坚持不懈大搞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工程建设,偏关县境内已经形成长城、黄河、关河三条总长为110公里的防护林带和海子楼、大庙山、火烧洼、柏杨岭、陈家营、明灯山、朱儿洼等一批万亩以上的防护林。
“这些林区将偏关的森林覆盖率提升到8.88%,将来还有更多的未成林变为森林,森林覆盖率还会大幅提升。”王毅对偏关县的国土绿化工作充满了信心。
成片的绿色蔓延开来,抵挡住了风沙,减少了大风天气,沙尘暴几乎消失了,扬沙也难得一见。
现在的偏关县更注重作业设计、施工监督、后期管护等绿化关键环节,向着更加务实、更加节俭、更加科学的方向推进。
——科学编制作业设计。立足偏关生态本底,以抗旱造林为主线,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为重点,优先选用乡土树种,树草种科学配置,人工修复和自然恢复融合推进。针对荒山绿化、生态廊道、旅游景区、园林村庄等拟定不同绿化模式,制定适宜的技术措施,并细化落实到山头地块,明确整地时间、方式、规格和苗木运输、栽植等环节的技术要求,严格按设计组织施工。
——强化过程管理。实行林业工程招标制、合同制、监理制、报账制管理,落实一线工作法。领导包片、技术员蹲点,跟踪服务、严格考核,确保绿化成效。按照“当年保成活、二年查补缺、三年总交账”原则,分年度按比例进行工程款结算。实行造林合作社奖惩淘汰机制。
——坚持建管并重。落实“先造后封、造后必封”政策要求,实行施工单位3年责任期抚育管护制度。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林草资源管护责任体系,划界定岗,责任承包,落实护林员网格化管理;县、乡(镇)、村三级同向发力,林业、应急、公安、消防多部门协同作战,实现林(草)资源管护全覆盖。
造林更要护林,为防火、防盗、防畜害,偏关县利用科技手段护林防火。在绿化区安装了30个预警监测系统,完成应急指挥终端建设。在项目区重点地段、进山入口、景区等处安装护林防火语音提示器130台。为防止牲畜毁林,还在项目区重点地段、牲畜易进入林地地段全部实施了机械围栏。他们用“最长情”的爱保护好每一寸绿色。
成立造林专业合作社、设立护林员岗位、建设经济林基地、发展林下经济……推动林业生态建设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大地变绿、农民增收
水土治理既要守护绿水青山,更要造“富”于民。
“山顶林果增收入,缓坡梯田种粮油,陡坡林草固水土,沟底打坝蓄雨水,节水浇灌保丰收。”在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的同时,偏关县坚持将水土流失治理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一山一策、一沟一业、一村一品分类施治、精准施策,山川沟壑生机焕发,群众在生态建设中增收致富。

 

偏关县明灯山。偏关县融媒体供图 

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最关键的时期,偏关县的80家造林专业合作社带动全县贫困户,在植绿护绿中实现了增收脱贫。而这一做法也将植树绿化改善生态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实现共赢。
随着造林技术的提升,偏关植树造林专业队伍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如今,周边包括省外的县市,都愿意找偏关的造林队承接绿化工程。“他们栽树不用拉绳子放线,放眼一量,便栽得如等高线一样整齐。”这是邻县人对偏关造林队的评价。“偏关造林队”已经成为当地劳务输出的一个品牌。
与此同时,县里还鼓励合作社提升林草生态建设的广度和宽度,扶持合作社由单一造林向造林、种草、管护、经营多元化发展,持续开展造林绿化技术培训,加强“造林工匠”品牌打造,引导合作社走向市场,不断发展壮大。
同时,偏关县积极发展林下养殖、林下种植,提高林业资源的附加值。安置生态护林员1100人,先后培育12万亩沙棘基地、2.5万亩仁用杏干果经济林基地、45万亩柠条生物质能源基地,覆盖了70%的村庄,带动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林光互补产业,偏关县24兆瓦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由该县晋电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筹资建设,年供电量1.68亿千瓦时,供热能力152万平方米,可综合利用农林生物质秸秆21.1万吨。
实施柠条林改造修复,通过隔行带状平茬、带间及林内空地补植乔木树种、平茬枝条回收,形成了平茬更新复壮、补植改善结构、回收枝条生物质利用、带动劳务增收的全链条式效应,初步实现了生态增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多赢目标。结合群众意愿,选取能让农民增收的侧柏、樟子松、海红果、山杏和仁用杏等树种,既种树又致富,探索出一条增绿增收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治理一片,致富一方”。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
跨越50载风霜雨雪,从黄沙漫天到绿意盎然,从满山石头到万亩林地,从茫茫荒野到生态宝地,几代偏关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在干石山上书写着改天换地的绿色传奇,铸就了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绿魂”精神。
这种精神将镌刻在黄河岸边、长城脚下的梁峁沟壑中,镌刻在日渐茂密的树丛林海间,镌刻在干部群众的心坎里,激励偏关县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继续栽树、护林,全力打好“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确保“一泓清水入黄河”,筑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屏障。
偏关植绿,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一守干石五十载,栽成芳树满山青。
夏天的偏关县青杨岭满目苍翠。从山上放眼望去,山风吹过山坡绿色荡漾,耳畔松涛声阵阵,周边大片的山被油松、樟子松等覆盖,中间还夹杂着耐不住寂寞的野花。一只狍羊飞奔而过,打破了森林的宁静,惊得树上的鸟儿鸣叫着飞走。
记者身处这偏关县海拔最高处,一幅江山画卷尽收眼底。
然而很难想象,眼前这无边的绿色下面,是原本寸草难生的干石山;也很难相信,这里在50年前是怎样的荒凉和干旱。
改变偏关生态的造林绿化战役就是从青杨岭、南堡子一带打响,很快便席卷全县,并引发了一场持续50年的绿色接力,铸就了“较真较劲不叫苦,真穷真苦真实干”的偏关“绿魂”精神。